第五系列
时间:2025-09-28 16:36:24
“当前长江安徽段土著鱼类物种数达到78种,比实施禁渔前增长47%。”9月26日,在马鞍山召开的交流座谈会上,安徽省生态环境保护监察专员顾群发布的这一数据,成为会议亮点。
顾群介绍,近年来,安徽省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把全面打造水清岸绿产业优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列为生态文明建设“一号工程”,扎实推进系列举措,全力支持马鞍山打造长三角“白菜心”。“安徽省及马鞍山市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取得积极进展。”顾群说。
数据显示,长江干流安徽段水质已连续多年稳定保持Ⅱ类,2024年安徽长江流域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93.8%,马鞍山市实现100%优良。长江马鞍山段水生态评估位居安徽省沿江五市第一。马鞍山市长江干流两个安徽省出境国考断面水质稳定向好,2023—2024年为安徽省赢得苏皖省际横向生态补偿金累计达1亿元。
作为在全国率先实现长江干流及重要水域禁捕和渔民退捕转产的城市,2019年马鞍山全市5651艘渔船全部拆解,1.1万名渔民上岸。2022年,马鞍山与江苏南京、镇江协同立法保护长江江豚,这是全国首例对单一物种的流域性区域协同保护立法。当前,长江马鞍山段鱼类规模、资源密度较禁渔前分别增长1.5倍、2倍。
生态系统的整体向好,在长江江豚这一“旗舰物种”身上得到了印证。“‘微笑天使’江豚从难觅踪影到频频现身,昔日斑驳杂乱的长江岸线蝶变为亲水绿廊。如今的薛家洼,已经成为网红打卡地和城市会客厅。”在顾群看来,薛家洼的蝶变,是安徽整治长江沿岸生态突出问题的一个缩影。
座谈会上,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经济部主任韩文亚还发布了《马鞍山市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典型案例汇编》等研究成果。
研究成果显示,马鞍山通过系统治理薛家洼污染源、创新矿山生态修复路径、搭建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建设“口袋公园”、推进马钢绿色低碳化转型、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构建沿江清洁能源体系、创新生态修复司法机制等举措,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韩文亚表示,马鞍山市践行“人民保护长江、长江造福人民”的生动实践,为长江经济带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市域样板。(任德玲 )
“当前长江安徽段土著鱼类物种数达到78种,比实施禁渔前增长47%。”9月26日,在马鞍山召开的交流座谈会上,安徽省生态环境保护监察专员顾群发布的这一数据,成为会议亮点。